magnet:?xt=urn:btih:d31ec1c4175329f561740267bdd1ba3f085e920d
SP
浮世画家原名:浮世の画家,又名Ukiyo no Gakka
战争结束后过了三年,著名画家小野益次步入老年,他所居住的小镇从战后的**逐渐恢复,他在镇上过着安稳的生活。他心爱的女儿和外孙到访,他和熟悉的酒馆老板娘闲谈,他邂逅战前的旧友。就在二女儿开始考虑一门婚事的时候,小野发现了周围人的目光有所转变。他本认为自己是抱着坚强的意志为了国家一直鞠躬尽瘁,为什么现在却非得遭受大家的责难呢?他也渐渐认识到害怕自己曾经的影子是因为自己的软弱…
太难了。倒是不认错继续装下去的人简单些。
朦朦胧胧,模模糊糊,犹如这片子的男主的态度一样,真的是自省吗?自己感动自己吧。片子拍的感觉不到诚意。
纷乱的记忆,拍得跟悬疑剧似的。主题是长者的自我和解,根本没有正面展现战争给国内外人民的灾难,大概这也不是石黑一雄的关注点。艺术家为了自我追求去牺牲其它的人生事物,这我能理解,但作为有社会地位与影响的人物,还是应当承担社会责任的,尤其是在黑暗时期特需明灯,否则就是丢失了良知,被人指斥为“卑劣至极”也是很合身。当然,艺术同政治与人品可以分开看待,但人总是种有政治性的生物,既可崇高,又有卑劣。 战前战后,人们口中的“爱国”来了个180度反转,这最体现世态炎凉,以及“爱国主义”的实质。
以小见大,**留白。PS1:勇敢的年轻人们,为了愚蠢的目的而失去生命。真正的罪人却**自在地活着,不敢露出自己的真面目,也害怕承认自己的错误,真是卑鄙至极的态度。PS2:观看时,一直好奇一个画家怎么会罪大恶极。直到【独善】这幅画的出现,那种冲击力,一切不言自明了。
想用电影海报充当下原著图片,怕内容上有出入快速看了一遍,结果改编得倒没原著那么令我讨厌了,相比于原著中的“失败亦不凡”,电影中的小野表现出了更多对战争的反思,这也让悔恨后的自我和解更易令人接受。
叙事节奏很优雅,风景也很优美;主人公老师的信念:艺术要为**务沉迷享乐中未免太狭隘了;美是广大的,但是决不是主人公选择的政治,哪怕是打着信念的幌子;从这一点看,恶真是很容易被冠冕堂皇的“善”所原谅呢……
三星半。对于当下很应景的作品,清算自己的“过去”的电影,摄影和美学上用清新自然的风景去突出人物内心的沉重,比剧作的部分好,剧作还停留在只能自白,自白导致了这部电影一半以上的难看,好不容易融入进去,就要被絮絮叨叨的念出来,在和老师的关系上,那段关于“对于事物,从来不必用已经被固定下来的无聊角度去观察”的对白写得情理兼顾,我完全沦陷其中。
规矩到近乎死板的照本宣科,甚至到了某些角色一出场会让人觉得“啊果然是他来演”的程度,原作的画面感倒是复制得非常贴切。
看了1个小时的影片,还是看不懂在讲什么**东西。
过于专注制造悬念的叙事,导致还在语焉不详的状态下观众已经失去了兴趣。可能也是这个原著作者一概的风格吧,看过他的never let me go, 很不喜欢。另外怎么感觉他话说得这么奇怪呢,**也是凭信念**的呃,都免罪算了。这是很无耻的一种诡辩,无论如何,当**者、侵略者和杀戮者的走狗都是不对的,不是上面要求了或者大环境影响着信念就可以justify, 在任何信念引导之下去做坏事都不可以,我不相信这些加害者不知道,他们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。渡边和奥田的一个reunion, <3. 我好像是第一次看渡边谦说这么多日语,笑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