哈维·米尔克的**原名:The Times of Harvey Milk,1984年纪录片、传记、历史类型片,创作于美国地区,具有英语语言版本。由罗伯·爱泼斯坦执导,并由Carter Wilson、Judith Coburn任编剧,携幕后团队创作。集众多位哈维·米尔克等著名实力派明星加盟。于1984-10-07(纽约电影节),1985-09-20(芬兰)公映。
一部关于曾被美国**杂志选为20世纪代表人物之一的***政治家Harvey Milk的记录片。 Harvey Milk是首个以公开***者身份者角逐成功为美国旧**市重要官员,生前致力争取***者的公民权益。他被**前,很有希望当选为****(旧**最著名的***街区)的市长。70年代间,当他推动通过旧**市首个***者的公民权益条例之际,Harvey Milk与他的政冶盟友George Moscone于1978年11月28日被保守派前旧**市前警察官Dan White刺杀而死,**唤醒了当地***者,使他们对争取自身权益作出了强烈的反省和回应。 1985年奥斯卡最佳长记录片
获奖年份:获奖仪式。
获得奖项:获奖情况。
第57届奥斯卡金像奖:最佳纪录长片。
罗伯·爱泼斯坦、Richard Schmiechen:第1届圣丹斯电影节。
评审团特别奖-纪录片:罗伯·爱泼斯坦。
第1届圣丹斯电影节:评审团**-纪录片。
Milk死于刺杀提出一个问题,对凶手的判决结果又提出一个更大的问题。
米尔克是一个**的(也即我们的**)象征和英雄,“少数”将要站出来,最终的结果甚至是社会秩序整体的重构。或许不该把所有的希望和责任推就给个别人,或许这个世界也不停告诉我们(在美国)政治是多么充满技术,找一个好律师是多重要,但是米尔克至少向我们展现了一股坚定的**,他是为所有人而战
到后面总算没睡着,还是很激励人的片子,虽然自己不是特殊群体啥的,但是那种力量还是感受到了
20150626美国成为第21个承认同性婚姻国家。不要羡慕美国,这一结果也正是像Milk一样的人争取的结果。目前,作为天朝的同志也有两个选择:一是永远躲在黑暗的柜子里,带着**去生存;二是,站起来,去战斗,去争取自己的权益。我希望每个同志都发出自己声音,让社会听到。不出声,别人就觉得你不存在
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,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。
刺杀泛滥的六七十年代。只是让人没想到的是,这回刺杀政治家的竟然是政治家。一下让人想到75年的《纳什维尔》,真是神预见性啊。从这儿大体也能够明白美国少数族群为什么把权利看得至高无上,因为他们的确付出了血的代价。
涉及多处敏感话题,戏内戏外俱有勇气;不自由,毋宁死,人为统治的任何体制和社会,均无真正自由,可再深的黑暗因为无法阻止渴求人性自由的本能。
75/100 中规中矩的精彩的好莱坞英雄主义纪录片
粉红三角旗和彩虹旗,***的标志。
米尔克最后的演讲,令人感动。要给这人间带来希望,这是行动主义者永不泯灭的公共精神的光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