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名:How to Disappear - Deserting Battlefield / 如何消失:逃离《战地》
时长:21分钟
上映时间:2020-02-24(柏林电影节)
类型: 动画 纪录片 短片 战争
语言:英语
地区:奥地利
演员: Dmitry Gamolin Kathy Tanner-Weidhofer Franz-Josef Windisch-Graetz
更新时间:
资源状态:
简介:Isitpossibletodesertinashooter****?Alongthisquestion,HowtoDisappearreflectsonwarand****,disciplineanddisobedie……更多>>
如何消失原名:How to Disappear,又名How to Disappear - Deserting Battlefield、如何消失:逃离《战地》
Is it possible to desert in a shooter ****? Along this question, "How to Disappear" reflects on war and ****, discipline and disobedience. For the history of defiance is as old as the history of war - and yet the act of desertion goes beyond the ****'s ***** of action. Shot in the martial yet picturesque war landscapes of the online shooter "Battlefield V", the hyperrealistic g...
#16th FIRST# Berlinale Spotlights. 前入围2020年柏林短片竞赛。全部由游戏画面组织成的散文电影,虽说还是哈伦·法罗基体系,不过有一个把游戏系统与****体系联系起来的很高级的设定,把“逃兵”的历史做得很充分,还是蛮有意思的。
很不喜欢这种絮絮叨叨的方式。而且在地上蛇行啊,堵人狙镜这些也得玩过游戏的人才能看明白吧,更何况战地也不只有大**这一种模式。。。
真·**,看这部才真正感觉到了Total Refusal在影像意识上的巨大进步,这里还基本上是以**为主,游戏画面配合**进行展示,虽然对一系列游戏机制的分析很到位,但更多还是停留在智性层面,相比起来,「Hard Working」选取了一个更微观的视角,从游戏中三个***的日常出发,展开论述,可以说是比较平衡,而到了「kinderfilm」,最重要的转变莫过于是**式的详尽分析取消了,取而代之的是游戏角色看是漫无目的地在游戏世界中探索,这里,儿童的缺席不再是被明晃晃的进行论述(尽管依然借用字幕去提醒观众注意“缺失了什么”),而是通过奇异的旅程与影像来传达诡异,调起观众的情动感知,从而实现对“非日常”的感受,他们确是通过一系列创作,实现了「游戏引擎电影」的路径转换。
关于“逃兵”。无论是可以单独成社会学的旁白文本、影像素材的来源还是作品本身的关注点,都非常喜欢。柏林短片竞赛单元第二组,也是本届最喜欢的两部短片之一(另一部是德国短片《花序》。
程序设计不允许在游戏里friendly fire和逃跑,于是就用交互式游戏媒介来反思战争,那么以后,也可以尽情在元宇宙反战吧
#FIRST2022# 就是一篇video essay嘛…倾情推荐jy的游戏视*哈哈哈哈 一样inspiring还满满幽默感
忒**可爱了!!!哈哈哈哈 暗示隐喻战争
柏林电影节短片单元的惊喜之作,让你们吃鸡,你们知道在吃什么么?
哈哈哈哈熟悉的电子游戏画面,那个3D效果也是……透过嘴和脸直接**到牙。“逃兵”在战争中这个话题以前还真是没怎么关注过。《战地》游戏没玩儿过,都差不多,就喜欢这种乱玩游戏的风格,什么类似Sims把小人玩儿死的几种方法。看似滑稽的画面,讲述的却是严肃的话题,旁白风格有点儿像听了一场学术报告。第四届北京**短片联展 “**竞赛单元:互联再定义”第三组第3部 4th BISFF 歌德学院(德国文化中心)酒仙桥路2号
游戏时光x社会铭文 对逃兵的探讨很值得思考🤔